close

 



最近兩岸的輿論場上戰爭的氛圍特別濃厚,在雙方網軍不斷叫戰的情況下,包括一些政治人物與學者專家,也不得不把這個議題列為討論的焦點。例如,馬英九就認為,台灣領導人要有信心與決心不讓兩岸發生戰爭,而非只在意發生戰爭時台灣可以撐幾天。而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則表示,當美中產生局部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再是「擦槍走火」而是極可能發生局部有限的軍事衝突,台灣應避免被捲入美中的衝突中。
  
大陸方面《環球時報》的一篇評論文章,更是挑動了台灣的敏感神經。這篇文章用了一句「勿謂言之不預也」,這個代表過去解放軍開戰在即的詞,已經讓人心驚膽跳。4月15日大陸軍事專家更發表解讀武統台灣觸發條件的文章,讓武統又成為輿論場域的重要話題。
   
以戰爭的性質來說,最近在大陸播映的一部連續劇「清平樂」,劇中主角宋仁宗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:「好戰者亡,忘戰者危,不好不忘,天下之王。」在宋仁宗的眼裡,戰爭是:「將以利物,不以害物;將以救之,非以危之。」也就是戰爭是為了拯救,而不是為了帶來災難,亦即「帝王興師,必本仁義。」
   
反觀,大陸過去對外興師,依照毛澤東的戰爭觀,都是要本著「正義」兩字,也就是只有正義之師,才能攻無不克。而這個「正義」和宋仁宗的「仁義」本質上是有所差別的。
   
「正義」是在人群間適當分配好的東西——如財富、權力、報酬、尊敬,這也就是一種「分配正義」。既然要講求分配,就是攸關國家、社會的正義問題,所以兩岸統獨問題未解,對大陸來說,這是一種國家、社會,甚至是歷史使命的問題,如果大陸選擇「武統」,那也是大陸要解決國家分裂的問題。
   
「仁義」就有所不同,它是由於孔子和孟子分別提倡的仁和義,兩者經常並稱,成為中國讀書人最主要的價值觀。正如文天祥所說: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;惟其義盡,所以仁至」。所以「仁義」主要講求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層面,像宋仁宗這樣的一個仁愛之君,絕不輕易以國家的力量去解決人民的問題。因此,宋仁宗在位42年除了一次征西夏之外,並沒有發生過什麼大戰爭。
  
宋仁宗雖然不是唐宗、宋祖,也不像成吉思汗可以彎腰射大雕,但是中國歷史上要評價真正的好皇帝,宋仁宗應該可以排第一。試想,一個皇帝之死,可以讓鄰國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為他痛哭,中國歷史上除了宋仁宗,還有第二位皇帝嗎?
   
現在回頭來談兩岸問題,兩岸統獨的問題,對大陸來說是國家層次的問題,不是個人問題,對民進黨當然也是。所以民進黨想要獨立,首先要想到的是國家問題,其次才是人民。畢竟,戰爭一來,不會比新冠疫情好過,所以堅持獨立,必然要把人民推到戰爭的風口浪尖,這不像疫情的或然率,而是必然會發生的現實情況。
   
同樣的,大陸解決兩岸的問題也是國家層次的問題,過去鄧小平認為解決兩岸問題可以推遲到50年、100年之後,就是希望把解決統一的「正義」原則,轉化為「仁義」的原則,不希望看到國共內戰的延續,讓人民再次陷於水深火熱之中,這是鄧小平的「仁義」之處。
   
反之,民進黨從去年以「抗中」的選戰策略繼續贏得政權以後,發現台灣人民就是喜歡吃「抗中」這一套,所以選戰雖然已經結束,但是主政者仍趁著新冠疫情的肆虐,並讓「抗中」的氣氛結束,反而繼續挑起「抗中」的情緒,避免若防疫失敗,可以不用讓火燒到自己。
   
但是,最讓人擔心的是,如果僅止於防疫的需要,不得不反中來找替罪羊就罷了,大不了就像是大陸所說的,民進黨是「以疫謀獨」。就怕是民進黨最後積極的推出正名、制憲,而演成「以戰謀獨」的可能性,這才是大問題。如果民進黨認為疫情延燒,正是尋求獨立的機會,不惜冒著戰爭的風險也要獨立,而把戰爭距離向台灣拉近,這才是最該讓人憂心的事。
 
(本文刊登於多維新聞網,2020.4.22,https://blog.dwnews.com/post-1324686.html